【台灣文史營】

+ 第二屆台灣文史營 +
台南小史

/國分直一吳密察/

原住民最早於何時佔住台南地方的問題,還必須等待今後史前時代研究的成果,但如今可明確知道的:台地周邊伴隨著出現貝塚的遺跡,或雖沒有伴隨著貝塚,卻出現很多遺物的遺跡,證明在海水尚未浸到台地周邊的時候,便己經形成了聚落,一面營定住農耕,配以漁獵、狩獵。

土器方面,則出土了有繩文的土器、節目文的土器、無文的赤土色土器。從土器上可以歸納出遺的類型為:以繩文上器為主體的遺跡、以黑色土器為主的遺跡、以赤土色土器為主的遺跡。石器方面,在多數石斧形式當中出現大件的Patu型石器。因此可以認為:以前台南地方有南方系文化與中國黑色陶器末流之餘波的交流。關於此點,是來自金關丈夫博士的啟示,最近的將來有機會再詳述。

至於歷史時代初期古記錄所見的新港、蕭籠、麻豆等諸社,與留下史前遺址的原住民之關係,一時之間尚無法考定,但諸社的先人們與之應該有歷史性的關連。華人相當早便注意到這個地方。明末天啟年間,日本人也每年有戎克船來此地交易,向新港、赤崁、蕭籠、麻豆等諸社土人購得鹿皮,或從以戎克船來航的華人購得絲絨品。也就在此時,擁有巨大商業資本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勢力,出現在台南了荷蘭人自澎島來到大員築城稱Orange是在1624年。他們更進入Formosa本土,以所謂「生皮換地」之計自新港社土人獲得一部份土地為居留地,形成所謂Provintia。施琅上奏文云:「紅毛遂聯絡上番,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國」,可見是招徠先住的華人和日本的移住者形成都市。在此期間雖然曾經有因為流行瘧疾而使華人逃亡,有大火,使得城市的發展受到影響,但似乎居民是逐漸地在增加著這樣,就像是一個海外之國似地,台南這個城市就這樣開始形成了。

大員的熱蘭遮城,於1632年建立了在沙丘上圍有二層城壁的城,1640年再完成外城。根據維也納圖書館所藏的熱蘭遮城水彩畫(岩生成一教授在《科學臺灣》第六卷第一、二號介紹:那是把本城圍起來,有長官官邸、Holland外城、Utrecht堡壘之外,有刑場、市場、鍛冶店、馬房、華人區、華人港,建在大員沙丘上的壯觀歐洲式城市。

隨著城市的進步,開拓事業也有成長,而有了米穀耕作、砂糖等可觀的貿易。大員做為日本、中國、遏邏及南洋諸地區的貿易據點,地位逐漸重要。其活絡的貿易狀況。可見於《已達維亞城日記》的詳細記錄,安平的在庫商品中有很多南洋貨物。茲舉一例,1631年4月2日條的大員商品便有:胡椒214,950斤、檀香木29,700斤、肉豆蔻8,192斤、丁子1,326斤。這樣的記錄仍可引用很多,為免繁瑣不再舉例。

另一方面,教化事業也以普羅文西城為中心,逐漸地擴大。1636年2月部落代表參加在新港社舉行之歸典禮的有28年,12年後的1648年歸順部落便將近300。1但早期仍有如濱田彌兵街事件。或1652年郭懷一事件這種對於東印度公司確立統治的摩擦。但是郭懷一叛亂之後不久,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便侵入北線尾,先攻克普羅文西城。翌年攻克熱蘭遮城,終於將荷蘭勢力驅逐出臺灣。

普羅文西城被改為承天府。熱蘭遮城被改稱為安平鎮,廟宇逐漸增加了,市肆興起。清朝治下的台南,更是變成中國式的街市,二百年間作為府城之地,紅毛的文化遺跡也在這樣的坩鍋中變化,甚至消失了。熱蘭遮城如今也只不過僅剩一部份Holland外城的外側城壁,及本城外北郭側的中央部份之半圓形稜堡的基部。普羅文西城伐雖被稱為赤崁樓,相當有名,但除了基盤的一部份及明治國民學校北側周圍的一部份外,也沒有留下什麼了。

安平的陳明焚氏的住宅,被認為是留下來的荷蘭時代的地下室。另外,安平有四口被稱為紅毛井的井。以前大井頭街、赤嵌樓文昌祠與海神廟之間,另外傳說的荷蘭時代的井還有幾個。《臺灣縣志》上也記載有「烏鬼井」,在鎮北坊大銃街。另外,冠有烏鬼的地名在嶽帝廟東側,即「烏鬼埕」。

所謂烏鬼,《臺灣縣志》記載:「烏鬼番。國名,紅毛之奴,其遍體純黑,入水不沈,是海面如平地」,是皮膚黑色面且習水的種族。所謂黑奴應該是荷蘭人帶來的。

橋有被認為是荷蘭時代的莊雅橋、枋橋,另外《臺灣縣志》裏也記載在永康里三分仔庄有稱為「烏鬼橋」的橋。此烏鬼橋的鳥鬼,應該也與烏鬼有關。因此,台南就像人種博物館,曾經存在過各種民族。其後,隨著西方台地下地區的陸地化所造成的地形變化,使流貫台南的許多小河川消滅了。莊雅橋以後只留下來成為大排水灣,枋橋的痕跡也只留下「枋橋頭」這個地名。

清朝時代的台南,逐漸增加了街巷的數目。《福建通志》卷九載有十一街,二十八年後的康熙五十一年《重修臺灣府志》記載有十五街名,三十年後的乾隆七年《重修臺灣府志》記載有十九街名,二十二年後的乾隆二十九年《續修臺灣府志》街名有四十五,四十三年後的嘉慶十二年《續修臺灣府志》記載街名有七十七,二十三年後道光十年《臺灣採訪冊》記載街名八十三,自此六十五年之後的光緒二十一年,即明治二十八年改隸之際的街名推計有二百三十。

台南街市的發展速度與程度,透過這種數目的增加,可以推查得出來。街名多冠以職業名稱,說明了有各種職業,而且同一職業者聚集形成街市。另外,也多有以廟宮為中心形成的街巷名。城垣是在朱一貴之亂以後開始以木柵做為城垣,以後更植莿竹,或在外圍種植綠珊瑚,林爽文之亂後則改築土城。但改隸日本之後由於實施市區改正,大部分的城垣被撤去,如今除了大南門、大東門、小西門以外,只在台南第一女學校南側及農事試驗所西側還留下有一部份的土城。  

關於市街的狀況,郁永河《裨海紀遊》記載:「街市以一折三中通車行,傍列市肆。市師大街,但隘陋耳。其後,嘉慶十三年文助一行記錄了訪問臺灣府時的城垣狀況,是個相當熱鬧的街市。當時商賈很多,戲場有四十餘處,其至連妓樓都出現了。

考察台南市街的歷史時,不能不注意地形的變化。土地的隆起,特別是西方低平地帶的形成陸地,使台南市街可能往西方發展,這點必須加以注意。土地形成也就是陸地化後,街市往大小西門外膨脹得非常顯著,這些地區便是水仙宮周圍及其西方接下去的小巷。康熙五十四年泉漳諸商建立水仙宮時,彩色美麗的戎克船可以停泊在廟前,但光緒元年已經有「水仙宮外盡成途,滄海揚塵信不誣」之句,海岸已經退到西方的遠處了。

鴉片戰爭後的天津條約將台灣開港,歐美人前來,水仙宮街及安平出現外人商館,洋風再度出現在台南的一角。改隸日本之後,外國洋行完全被驅逐。洋風就只留下市街東方長老教會的建築。

大正六年市街改正後,形成美麗的鳳凰木行道樹,逐漸變成明亮的近代都市,但在台南西方傾斜面上發達起來的古街巷,仍然多彩地殘留下來昔日的面貌。月夜,站在赤崁樓沐浴在美麗的月光下,令人不禁起「長安一片月」詩句。嶽地廟旁、水仙宮旁、以縣城隍為中心的米街等,如今仍然存在舊古老的風俗,古老的神明們就像仍然活著一樣,但年輕人的表情甚至步履已與二十年前有很大的不同。但是,婦人們的面貌仍然留著古型。這就是台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