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分直一教授臺灣時代的簡歷
文/徐瀛洲
國分直一教授,1908生4月28日生於日本來京,但在該年十月即因父親任職打狗(高雄)郵局,而與母親來臺,在南臺灣度過孩提時代,1915年進入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就學,1918年因父親轉任新職而轉學嘉義大莆林(大林)小學校,1922年升學進入臺南第一中學校,1927年進入臺北高等學校文科甲類,同級有以後成為作家的中村地平,上一級有以後有名的自然學者,民族學者的鹿野忠雄。1930年,返回內地進入京都大學史學科就讀,專攻國史學(日本史),其間得就近炙日本近代考古學,民族學的大家濱田耕作、梅原末治、水野清…等,也與思想進步份子有來往,曾受特高警察的注意。
1933年3月自京都大學畢業,9月返臺任教臺南高等女學校。當時臺南地方已有任教中學校的前島信次(原臺北帝大助手,戰後慶應大學名譽教授)、鄉土研究家石陽睢,積極地從事臺南鄉土研究,於是在兩位前輩的影響下,調查臺南臺地的遺址,發現多數史前時代的貝塚,以後逐漸將調查區域南下延伸到下淡水溪地區,同時也經常進入山地進行民族學調查,開始發表臺灣地理、考古學與民族學的文章。
1939年,進行二層行溪南岸大湖貝塚的發掘,受到臺北帝國大學金關丈夫、移川小之藏教授的矚目,並在金關教授的提示下將之與華南地區的考古成果作比較。1941年金關丈夫教授等人創刊《民俗臺灣》雜誌,國分教授成為該雜誌的重要撰稿者,調查研究領域也由考古學、民族學,延伸到民俗學。
1943年5月,國分教授轉任臺北師範學校本科教授,得以就近出入金關大夫教授的研究室利用其豐富的藏書,國分教授的考古遺址的踏勘工作也延伸到臺灣中北部,發現西海岸中部的人河遺址及大肚溪北岸的營埔遺址,並初步歸納出台灣史前遺址的類型。此時期因恐皇民化政策將使臺灣民俗快速消滅,也同時積極進行漢人民俗的調查記錄,舉其重要者有:臺北盆地的閩系農家調查、桃園臺地的客家系農家調查、淡水河的民船調查、東海岸北部蘇澳南方澳的沖繩移民村調查。考古挖掘則有1945年1月的卑南石遺跡的試掘。
戰後,先被留用為臺北師範學校教官,尋受聘為臺灣省立編譯館編審。1947年,二二八事件後編譯館關閉,7月被聘為臺灣大學史學科副教授,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名譽教授。中央研究院院士宋文薰教授即其門下。1949年8月,辭臺大教職返日,結束臺灣時代。